【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罗曼·罗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
他们朝我扔白菜,我拿白菜炒盘菜;他们朝我扔鸡蛋,我拿鸡蛋做蛋炒饭;他们朝我扔泥巴,我拿泥巴种荷花;他们朝我扔石头,我拿石头砌小楼。
————2025年网络流行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是关于“事物认知与距离的关系”的内容。写作任务主要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作要求:主要从标题、立意、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
(二)写作任务
对于材料中“事物认知与距离的关系”的相关信息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扣住“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来写作。
(三)立意参考
写作时,要注意分析“事物认知与距离的关系”的相关内容。从“了解事物之美,就要走近这种事物”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为“走近事物,方能发现事物之美”“缩小距离,深刻了解事物的美”“走近事物方能深刻认识事物”等;从“要看到事物的美,那就不要走得太近”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为“欣赏事物之美,要有距离感”“保持距离才会发现美”“用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距离,让美好的事物更美”“跳出事物方能看到事物的美”等;也可以从二者结合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为“事物之美,关键在于要有发现的眼光,不在乎与自己距离的远近”“认知事物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等。当然,不管怎样立意,写作时要能够契合材料中的核心内涵。
【佳作展示】
1、化逆为力,向光而行
罗曼·罗兰曾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这“真相”中,必然包含着穿林打叶的骤雨、迎面而来的泥泞与石块。而苏轼的“何妨吟啸且徐行”,与网络流行梗中“拿白菜炒盘菜”“用泥巴种荷花”的智慧,恰是这种英雄主义的生动注脚——生活从不缺少风雨与攻击,但真正的强者,总能在逆境中转化力量,以热爱为底色,将阻碍化为前行的阶梯。
看清真相,是接纳生活的复杂底色
生活的真相从非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是阳光与风雨交织、鲜花与荆棘并存的立体画卷。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首先便在于不回避这份复杂,不粉饰生活的艰难。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乌台诗案险些丧命,后半生辗转黄州、惠州、儋州,却从未对命运的不公闭目塞听。他在黄州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是对风雨的无视,而是看清了“风雨”本是人生常态后的坦然。接纳生活的真相,意味着承认“穿林打叶声”终会响起,“白菜泥石”或会迎面而来,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这是化逆为力的前提,也是热爱生活的起点。
若无法看清真相,便容易在困境中陷入两种极端:或是因一遇挫折便觉得“世界辜负了我”,从此消沉颓废;或是用虚假的乐观麻痹自己,拒绝正视问题的本质。唯有如苏轼般,在风雨中站稳脚跟,承认“人生如逆旅”,才能真正拥有面对困境的勇气。
转化逆境,是智慧与韧性的双重淬炼
看清真相后,如何“依然热爱”?答案藏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里,更藏在“拿白菜炒盘菜”的转化中。生活的攻击与阻碍,从非全然无意义的负面能量,关键在于我们以何种姿态承接它、转化它。
网络流行梗中的“他们朝我扔泥巴,我拿泥巴种荷花”,看似戏谑,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生存智慧:泥巴本是污浊之物,却能成为荷花的养分;攻击本是伤害之举,却能转化为成长的契机。这让我想起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她年轻时远赴大漠,面对黄沙漫天、物资匮乏、信息闭塞的“泥巴”,没有抱怨,反而将这份艰苦化为守护敦煌的动力。五十七载,她用数字技术让千年壁画“永生”,把“泥巴”种成了惊艳世界的“荷花”。正如苏轼在黄州,政治上的打压成了他文学创作的沃土,“一蓑烟雨”淬炼出“大江东去”的豪情,“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独沉淀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通透。
转化的过程,是智慧的体现,更是韧性的考验。它要求我们不被情绪裹挟,不困于当下的困境,而是跳出“受害者”的思维,以“创造者”的姿态重新定义逆境。扔来的白菜,是生活的刁难,也是动手烹饪的食材;掷来的石头,是恶意的攻击,也是建造小楼的基石。这种“化废为宝”“转危为机”的能力,正是英雄主义的核心——不是消灭风雨,而是在风雨中学会撑伞,甚至利用雨水浇灌心田。
2、热生活,是穿越黑暗后的向光而行
“依然热爱生活”,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穿越黑暗后依然选择相信光明的坚定。这份热爱,不是对生活美好的片面索取,而是对生活全貌的深情拥抱——拥抱它的春暖花开,也拥抱它的风雨交加;拥抱它的馈赠,也拥抱它的考验。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苦难消灭自然也就无可忧悲,但苦难消灭一切也就都灭,在没灭的范围内苦难终归是苦难。”他双腿瘫痪,后又患尿毒症,却从未停止对生命的热爱。他把身体的“泥巴”转化为思想的“荷花”,用笔尖照亮了无数人的精神世界。他的热爱,不是对苦难的美化,而是明知苦难存在,依然选择“好好活”,活出生命的深度与广度。这种热爱,如苏轼在逆境中“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豁达,如樊锦诗在黄沙中“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如每一个普通人在被生活“扔泥巴”时,依然能笑着说“我来种荷花”的乐观。
生活的真相或许残酷,但转化的智慧能让残酷开出花;前行的道路或许泥泞,但热爱的光芒能照亮泥泞中的路。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苏轼的徐行智慧,网络梗的转化哲学,最终都指向同一种生命姿态:不惧风雨,不畏攻击,以清醒的头脑看清真相,以坚韧的意志转化逆境,以深沉的热爱拥抱生活。
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英雄:被扔泥巴时,记得种荷花;遇穿林雨时,不妨吟啸行。在生活的真相中,活成自己的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加杠杆的炒股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