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辽宁频道
劳动者之歌——以匠心守护光明 用创新点亮征程
——记全国劳动模范陈志恒
辽河口湿地的晨光刚漫过输电铁塔顶端,30 米高空的绝缘软梯上,一个身影正俯身检查导线连接处的金具。蓝色工装被晨露浸出深色印记,安全帽下的双眼紧盯万用表数据,指节分明的手握着特制扳手,每一次拧动都精准到位——他就是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盘锦供电公司输电工区输电带电作业班班长陈志恒。此刻,他正带领团队开展 220 千伏盘前线带电检修,这是他扎根输电一线的第 20 个年头,也是他用坚守与创新守护万家灯火的第7300多个日夜。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退役军人”,陈志恒的履历里写满硬核成绩:从复转军人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带领团队拿下72项专利破解数十个生产难题,以“育人导师”身份将劳模精神播撒在电力沃土。但在同事眼中,这位“光明守护者”最动人的模样,永远是在杆塔上、作业车里、创新工作室里,那个为保供电奔波、为破难题钻研的身影。
从军营到电网:退伍不褪色的“硬核”老兵
“军装虽脱,军魂永存。”这是陈志恒常挂在嘴边的话。20 年前,他带着军人的坚毅与执着踏入电力行业,一头扎进艰苦的送电岗位。为尽快掌握专业技能,他把《输电线路检修规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等几十本专业书籍翻得卷了边,白天跟着师傅爬杆塔、练操作,晚上在灯下整理笔记、钻研理论,硬生生从“电力新兵”蜕变为行业“领头兵”。
高压带电维护、紧急检修作业,哪里最危险、哪里难度大,陈志恒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2024年的一天,他接到巡线员紧急报告,两条线路先后出现故障。从清晨8点到夜晚8点,他带领团队转战南北两个“战场”,12小时连轴转。当等电位作业人员发现软梯无法抵达作业点时,他迅速启用备用方案,支起绝缘硬梯保障作业顺利推进。最终,两次高难度带电抢修圆满完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
在他的带领下,班组始终秉持 “专业引领、创新实践、合作分享、共同发展”宗旨,多次获评优秀班组、标杆班组,检修现场成为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星级作业现场,团队先进事迹被多家媒体转载,成为电力行业的 “标杆力量”。
从 “抢修尖兵” 到 “创新达人”:破解难题的 “大陈班长”
“生产中的难题,就是创新的课题。” 陈志恒始终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创新的出发点。以往,超出高压线路的伐木作业常因树木无法顺利倒落,引发与百姓的经济矛盾。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研制出 “带电伐树组合工具”,彻底化解这一难题;针对 220 千伏带电作业人员进入电场方式落后的问题,他发明新型 “绝缘绳桥”,既提高安全性,又降低劳动强度、缩短作业时间;面对国内地线断股只能停电处理的空白,他历经 8 个月反复攻关,成功研制 “地线修补器”,为电力行业间接节约资金1500万元。
高空作业中,传统飞车面临行进慢、效率低、难越障等瓶颈。陈志恒迎难而上,用 3 年时间持续改进,陆续研发出简易版、工具版、复导线版、锂电版等 7 款飞车。最新的 “遥控双驱动多功能飞车” 集成电力驱动、无线控制、强力吸盘等多项创新技术,不仅在国网电商化交易平台上架销售,还在辽宁省科技创新大会上获省领导表扬,更代表辽宁参加全国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论坛,斩获多项重要荣誉。截至目前,他已研发 60 余项科技成果,拿下国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用创新为电网安全运行注入强劲动力。
从“技术能手”到“育人导师”:传承精神的 “领路人”
“一个人优秀不算真优秀,团队强才是真的强。”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站领衔人,陈志恒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充分发挥工作站优势,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技能竞赛等方式,累计开展 1350 余课时培训,帮助职工提升实操水平;推行“师带徒”计划,组织内部学术交流,形成“以点带面、一级带一级”的培养格局,为电力事业储备后备力量。
走出班组,陈志恒还是辽宁省宣讲团成员。他走进校园为新入职大学生分享成长经验,深入社区、机关讲述劳模故事,累计宣讲 6 次,覆盖 800 余人。“全国劳模不仅是荣誉称号,更是精神坐标。”在他看来,“劳模”“工匠”的称号,藏在巡视线路磨破的鞋底里,浸在设备检修浸透的汗水中,映在深夜抢修紧握工具的双手上。
如今,陈志恒仍坚守在一线。他带领班组从核心业务提质、科技创新突破等七个维度制定发展战略,2024 年收获满满 —— 作业现场获评国网公司平安现场 1 次、省公司平安现场 2 次,承担省公司 4 项科技与群创项目,完成 3 项现场改造。“以杆塔为琴、银线作弦,用专注与坚守奏响匠心之歌;以设备为友、数据为据,在攻克‘卡脖子’技术中锻造工匠之魂。”陈志恒说,只要牢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就是对劳模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加杠杆的炒股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