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所刊医案仅供中医临床思路参考,
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说不定哪天就能用得上,帮到家人和朋友……
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公众号,请进入公众号以后,点击右上角三个小黑点,设置本公众号为星标⭐公众号…感谢🙏
因为微信更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如果不点『在看』或者没有『星标』,可能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
…………………………………………………………
手掌起白泡、痒。
白术12克 、茯苓12克、生地12克、熟地10克、白蒺藜9克、川牛膝9克、菟丝子9克、知母6克、黄柏8克、枸杞子6克、白芍10克、独活3克。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10付症状会消失。拉肚子可以吃附子理中丸。
来源:爱中医
一、手掌起白泡、痒的中医解读
在中医看来,手掌起白泡且痒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一方面,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虚,运化水湿的能力就会减弱,水湿在体内停聚,就容易产生湿热。湿热之邪下注到手掌,就可能出现白泡和瘙痒的症状。另一方面,肝肾阴虚也可能引发这种情况。阴虚则生内热,虚热与体内的湿气相结合,也会影响皮肤的状态。
二、药方成分及作用分析
健脾利湿药
白术: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它能够增强脾胃的功能,促进水湿的运化,从根本上减少湿气的产生。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茯苓可利水渗湿,它能将体内多余的水湿从小便排出,减轻体内的湿气。
滋阴养血药
生地: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生地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作用,能为身体补充阴液。
熟地: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熟地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与生地搭配,既能滋阴又能养血。
菟丝子:味辛、甘,性平。归肝、肾、脾经。菟丝子具有补肾益精的功效,可补益肝肾之阴精。
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有助于补充肝肾的阴液。
祛风止痒药
白蒺藜:味辛、苦,性微温。有小毒。归肝经。白蒺藜能够祛风止痒,对于皮肤瘙痒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独活:味辛、苦,性微温。归肾、膀胱经。独活祛风湿,止痛,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驱散风邪,减轻瘙痒症状。
清热燥湿药
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可清下焦之热。
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与知母配合,能清下焦湿热。
引药下行及养血柔肝药
川牛膝:味甘、微苦,性平。归肝、肾经。川牛膝引药下行,使药力到达手掌等部位发挥作用,同时还具有补肝肾的作用。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白芍养血柔肝,可调节气血,缓解皮肤的不适。
这些药物相互配伍,共同起到健脾利湿、滋阴养血、祛风清热的作用,从而改善手掌起白泡和瘙痒的症状。
三、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服用方法
此药方一付的量为白术12克、茯苓12克、生地12克、熟地10克、白蒺藜9克、川牛膝9克、菟丝子9克、知母6克、黄柏8克、枸杞子6克、白芍10克、独活3克。一付药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连续服用10付。
注意事项
如果在服用过程中出现拉肚子的情况,可以吃附子理中丸。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不要自行盲目用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加杠杆的炒股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